te
览潮网> 要闻> 互联网下半场之争:电信运营商有机会替补登场吗?

互联网下半场之争:电信运营商有机会替补登场吗?

前不久,腾讯主动调整了组织架构,新成立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平台与内容事业群,并将原七大事业群进行了压缩,主要是要将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对未来影响深远的业务植根在企业整体的运营体系中,而不是像过去一样依附在主要经营体系,作为增值业务的存在。业界人士解读,这次组织架构的调整显示出腾讯正在着力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向。

过去十年是中国互联网大发展的黄金十年,从最开始依靠舶来的一些创新技术和模式,借助中国市场巨大的人口红利,互联网企业取得巨大的成功,到后来,已经取得初步成功、掌握一定资源的互联网企业开始通过投资、并购、孵化、联盟等方式开始建立自己的生态,依据“大者恒大”的马太法则,互联网企业就像滚雪球式地继续发展壮大,触角越来越多,边界越来越宽,开始全方位进入到人们生活衣食住行医疗教育娱乐等等方方面面。

但是,哪怕建成了帝国,其发展模式的本质没有发生多大变化,还是依靠人口红利来支撑发展,然而,依靠人口红利建起的帝国,其城墙本身并不牢固,因为人口红利是不会持续太久的,一旦红利耗尽,城墙就会出现裂缝。比如腾讯,去年这个时候我们看它,还是一个牢不可破的帝国,业务发展蒸蒸日上,股价屡破新高,跻身世界十大企业之列,但是,到了今年今日,在今日头条、抖音这样的颠覆者的冲击下,加上游戏业务增长乏力等内在因素影响,腾讯股价从今年1月的473.58港元的高点跌至最近的267港元,跌幅高达44%,也跌出了世界十大企业的行列,虽不至于四面楚歌,但忧患已如影随形了。另外,随着对互联网领域管控政策的收紧,有可能一夜之间一个庞大的产业就会集体团灭,这一点也不得不防。

因此,互联网企业急需转向发展,而转向的第一个动作就是调整组织架构,事实上,不仅腾讯,国内百度、小米、阿里巴巴,国外谷歌、亚马逊等互联网巨头在近一年内均调整组织架构,谋求更多元、更立体的发展。

如果说前面十多年时间里,依靠人口红利发展起来的消费互联网是互联网的上半场的话,那近一年多时间里,互联网进入了中场休息阶段,几大巨头都有点偃旗息鼓的感觉,而很快,我们就要进入互联网的下半场,而从当前互联网巨头的布局来看,下半场的竞争焦点显然是产业互联网。那下半场比赛的走向会如何,谁会取得最后的胜利?作为通信行业从业者,我们可能更关心,运营商有望替补登场与互联网企业势均力敌地同场竞技吗?

本来最有机会跟互联网公司掰手腕的中国移动,用户众多、财雄势大,而且经营理念、管理模式也相对先进,在互联网领域的布局也较深,比如移动梦网。然而,随着近一年来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率先向互联网公司投诚,利用互联网企业的渠道、资源和模式,加大对中国移动流量业务的进攻,中国移动城墙顿时不稳,今年二季度出现用户量的下降,一时间风声鹤唳,攘外必先安内,当前中国移动花了大量精力去应对联通和电信的“挖墙脚”行为,已经无暇顾及外敌。

曾经一度,以中国移动为首的运营商积极地开展与互联网的对抗,起因是以微信为代表的OTT型互联网企业一下子将运营商过去十多年里赖以生存的语音业务给颠覆了,运营商心生不忿,同时也是求生存,所以积极开展与互联网企业的对抗赛,那段时间里,飞信、飞聊、易信、沃聊,还有一大堆与几大互联网企业的产品针锋相对的产品,虽然无法占得上风,但最起码能牵制对手的野蛮生长。

后来形势发生了变化,一是4G移动网络的兴起,二是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兴旺,直接帮助运营商催生出另外一个可以赖以吃饭的业务——流量业务,而流量业务也迅速成为了运营商的支柱业务,取代语音业务的支柱地位,甚至,流量业务的增长力度远远超出运营商的预计,拉动整体发展开始提速。

这时候,运营商对待互联网企业的态度就开始变得模糊了,过去互联网企业主要扮演的是颠覆者的角色,对运营商可以说是百害而无一益,所以运营商要跟它们正面对抗,要去反颠覆,那时候双方可以说是两个阵营。而今天,运营商的流量业务主要还是依靠互联网企业的业务支撑起来,说得不好听运营商的吃的饭还是拜人所赐,双方可以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而经过时间的推移,前期互联网企业给运营商上加诸的痛苦也逐渐被遗忘,于是就有了后面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向巨头互联网企业的“投诚”,共谋发展,最后,中国移动也被迫跟进。

今天,三大运营商内部争夺流量红利争得不亦乐乎,似乎早已忘了外面还有强敌环伺,但是,流量红利总会有耗尽的一天,如果有一天,流量的增长已经无法再拉动公司整体营收的增长了,那一天,运营商该怎么办?

而一个更让运营商人惊惧的阴谋正在酝酿,互联网企业似乎根本没想着要跟运营商和平相处,它们始终把运营商看作养在围栏里的羊牯,过去消费互联网大发展阶段,它们急于血拼圈地,无暇多顾,而近一两年来,它们自身业务体系的发展也面临问题,人口红利即将耗尽,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一个更古不变的自然法则是——要发展就必须战争,一个帝国的建立更是需要源源不断的战争。

经过了上半场血腥的圈地运动和中场的整顿重新布局,互联网进入了下半场,它们终于把贪婪的目光投向了运营商。也许这样说不够准确,因为互联网公司眼中并没有竞争对手,只有市场,它们的目光投向的是运营商另一块传统市场——企业市场。

互联网巨头开始加速端到端布局,逐步从网络旁路向替代升级,行业竞争正在加速转向更高形态的平台与生态系统竞争。比如,国内阿里、腾讯、百度和国外谷歌、亚马逊、Facebook、苹果等互联网巨头已经开始围绕基础设施层面、AI等新型领域加强渗透和全方位布局,不得不说,在这方面的综合实力已经领先电信运营商。比如,阿里云,阿里云已连续两年稳居全球公共云前三,而且其在全球19个地区拥有52个可用区,提供超过240种垂直行业解决方案,服务上百万客户。

那对运营商来说,进入互联网下半场,它们将面临一个什么样的局面?它们会有替补登场的机会吗?实话实说,我认为很难。

我们先来看看近两年海外运营商都在忙什么?——两个关键词,一是投资并购,二是裁员。

6月份,美国运营商巨头AT&T正式以850亿美元收购时代华纳,AT&T意图很明显,它需通过这一场跨界的收购来促进自身的转型,同时它把官网的名称改为“AT&T® Official - Entertainment, TV, Wireless & Internet”(AT&T®官方-娱乐,电视,无线和互联网),这意味着AT&T正在“抛弃”通信企业的身份,正在变成一家标准的媒体公司。这释放出一个明显的信号,传统通信行业已经不行了,巨头正在逃离。

这几年,美国两大运营商巨头,AT&T先后收购DirecTV卫星电视业务、时代华纳,Verizon则收购美国在线和雅虎,通过收购,获取了大量互联网用户资源以及相关的在线业务平台,然后进一步实现内容与连接的融合,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而在欧洲,大的通信运营商都在进行平台化发展和生态化扩张,如西班牙电信Telefonica以自身的网络和数据资产优势,构建了4个技术平台,向消费者提供数字安全、云服务、视频、IoT等消费级产品和服务,同时也向政企合作伙伴开放平台能力,发展网络生态系统,确保自己在产业价值链中位置。同类的事情也发生在日韩等通信行业高度发达等国家。

种种迹象显示,运营商巨头已经对传统通信市场持悲观态度,正在努力通过投资并购的方式扩展自己的经营范围,以图自救。

第二个关键词,裁员。大概从去年下半年起,全球通信行业陷入了裁员的泥淖,美国AT&T和Verizon率先裁掉2万多名服务中心和其他支撑型员工。进入2018年,情况更是雪上加霜,比如,英国电信宣布将裁掉近2万中层管理层和后勤岗位,占员工总数近20%;德国电信一言不合宣布裁员1万人,占员工总数的4.6%;澳大利亚电信宣布裁员8000名自有员工和非必要承包商,占员工总数的25%;意大利电信计划裁员近5000人,占员工总数的8%。裁员的主要目的是甩掉大量“低价值岗位员工”这个包袱,通过技术手段去替代这些岗位,从而缩减成本,提高企业运营效率,以图挽救岌岌可危的财务报表。

显然,当前盘旋在运营商头上的主旋律不是“与互联网公司对抗”,而是“自救”,这一点不光是海外的运营商,国内运营商面临同样的局面,在行业整体陷入下行通道的大背景下,老牌市场、新兴市场都难以幸免。

比如,中国电信依托其IDC业务、专线业务等传统优势,在云计算(公有云)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中国联通借着“混改”的东风与互联网企业打得火热,推出了不少创新性的产品,比如营业厅向体验厅的改造;而中国移动在互联网布局上更加全面,成立了一大批贴近互联网的专业公司,取得了一些成效,比如物联网公司的物联网平台和模组逐渐成熟、苏州研发中心的移动云和大云平台从技术先进性角度足以跟华为等厂商对标、杭州研发中心的家庭产品也开始逐步形成规模,以及世界杯期间咪咕视频的赛事直播给人很大的惊喜。

但是,这些新的变化给人的感觉更多的是“小打小闹”,并没有形成多大的行业影响力,最简单的,这些专业公司无论是人员规模还是经营体量都无法跟传统省公司的经营体系相比,以中国移动为例,“四轮驱动”的战略提了很久了,但是四轮间的失衡还是非常严重,中国移动还是一架过度依靠移动市场的独轮车。

当然,每一个让人失望的现状背后都有一个让人绝望的原因。在推进转型方面,相比国外运营商,国内运营商背着一个沉重的包袱和一个无处不在的枷锁。

包袱——国内三大运营商加起来一共有一百多万员工,其中大量是属于低价值的劳动密集型岗位,国外运营商可以很轻松地通过裁员甩掉这个包袱,但国内运营商作为国企,大规模裁员这个方式没有国家的统一安排是绝对行不通的。

枷锁——运营商的国有企业体制,这背后就是它们的权利和义务,而权利和义务直接决定了其经营范围和经营管理方式,比如运营商的经营范围是受限的,无法自行选择转型发展的方向和领域,比如国企必须肩负稳定国有经济的重责,不能激进、不能盲目创新,不能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比如运营商的人工成本是国资委双控的,一是控制总量,二是控制人均,这就意味着运营商的激励手段非常受限。正如那句话说的“所有人都知道月薪5000是无法做出伟大的创新的,同时,所有人也知道,哪怕做出了伟大的创新,月薪还是5000”。所以,国内运营商在谋求自救的同时,还得先自我挣扎。

最后,我们来看看国内运营商的硬实力,运营商有什么硬实力呢?过去运营商有几大足以傲视群雄的硬实力,一是用户,手握十数亿用户;二是网络,网络覆盖全国;三是计费,唯一能直接面向用户收费的渠道;四是用户服务,遍布全国的实体渠道营业厅。但现在,这几大硬实力几乎都风吹花落了,用户,互联网巨头的用户数毫不逊色,甚至超出;网络,已成管道,同时互联网也开始建设基础设施;计费,各种在线支付手段秒杀话费支付了;服务,这一点运营商还手握优势,但也每况愈下了。

优势不在了,那运营商还有什么弊端呢?

第一,缺乏产品。这是运营商最大的痛点,虽然建立了很多专业公司,也通过孵化、双创等手段打造了一些产品,但与互联网巨头一比,还是相形见绌,无论是面向消费级的,还是面向企业级的,无论是性能效率,还是稳定性安全性。

第二,运营能力落后。运营商长期以来习惯了“各省分而自治”的经营模式,难以形成全国集中化运营体系,难以有效应对互联网的全局竞争,产品上线慢,各省公司、专业公司之间协同性差,推出的产品种类繁杂,互斥性问题突出,电子渠道存在“自有渠道散、外部触点少、深度运营弱”等一系列问题。与互联网企业灵活高效的运营模式相比,落后情况非常严重。

第三,组织形式混乱,内部缺乏协同。各省公司、各专业公司放在一起排名考核,各有各的打算,内部较劲儿,协同性差,各机构间分工界面有待进一步梳理和完善,相关协同流程有待规范,未能形成统一战斗力。

总体而言,与过去几年互联网企业的欣欣向荣相比,电信运营商竞争实力不仅没有提升,甚至有点“江河日下”的态势。这一点从财富世界500强的排名中就略见一斑——2018年,全世界范围内进入500强榜单的电信运营商企业一共有17家,相比去年的榜单减少了一家,其中,15家赫赫大名的运营商巨头排名全部较上一期的排名有所下降,其中下降最多的是中国联通,下降了32个名次,从第346名下降至第377名;其次是英国电信,下降了31个名次;再则是日本KDDI,下降了17个名次;而其他国内用户更熟悉的中国电信则下降了8个名次,跌至第141名,中国移动下降了6个名次,跌出前50强,为第53名。

优势不在,弊端一大堆,资本市场看衰,那运营商还有没有机会?机会是有的,而且机会点很快就快到来——5G。

当前,运营商传统业务走向衰败的最大问题是“发展模式”——重资产、大开支、高成本、增长缓慢。而运营商这种发展模式是与其生产方式是密切相关的。运营商的生产方式主要还是依托网络来提供服务,网络是其发展的基础和最核心的价值,而运营商的网络长期以来是以硬件来定义的,网络软件是基于硬件进行深度的耦合,过去这种方式为网络的稳定性、安全性提供保障,但在新的发展形势下,这种软硬耦合让网络只能充当底层管道,无法发挥网络的灵活性来为不同的业务场景提供差异化服务,网络的同质化决定了运营商业务和服务的同质,运营商之间长期陷入红海的价格战争,陷入红海的企业是难言成长性的。

但5G有可能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5G网络是以软件来驱动,实现了软硬件的解耦,甚至实现硬件、虚拟软件和应用三层完全解耦,实现资源共享的使能网络。当然,这种解耦可能会对运营商未来的组网难度、管理运维模式提出新的挑战,但另一方面,解耦后运营商将真正获取到对网络的掌控能力,能够真正以客户为中心地去运营网络,真正个性化地匹配业务需求去分配网络资源,这将成为新时代里运营商发展的魔法棒。

当然,5G只是一个机会点,在过去节节败退的四五年时间里,运营商曾经手握无数可以逆转的机会点,但运营商都没有抓住,在这个机会点前,运营商能抓住并力挽狂澜吗?

所以,客观来说,百万运营商人都在憧憬着运营商在互联网下半场能谋求复兴,但是,让人悲观的是,互联网下半场,运营商暂时还没有资格说上不上场,因为就当前看来,运营商本身充其量只是那块场地,供互联网公司在上面驰骋。甚至,更悲观的,如果说下半场是新一轮的逐鹿,而运营商就是那头鹿。

文| 悲了伤的白犀牛(微信号:baixiniu2018)

0

一周热门